西安大學生互聯網創業故事
發表時間:2023-04-18 來源:明輝站整理相關軟件相關文章人氣:
[摘要]據統計, 今年, 全國高校畢業生610萬人, 加上歷年未就業大學畢業生, 總數將達到700萬人。 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 于是, 鼓勵大學生創業就成為破解就業困局的對策。 但由于缺乏...
據統計, 今年, 全國高校畢業生610萬人, 加上歷年未就業大學畢業生, 總數將達到700萬人。
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 于是, 鼓勵大學生創業就成為破解就業困局的對策。
但由于缺乏資金、缺少社會經驗和管理經驗等, 大學畢業生創業之路充滿了荊棘與坎坷。 “我們的眼光充滿了好奇, 我們的血液里流淌著激情, 我們的錢夾卻空前的瘦小。 ”這是不少大學畢業生的自我寫照。
本文講述了三名大學畢業生的創業故事, 也許他們離成功還很遠, 但是他們的創業之路或可給目前準備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提供一個可供借鑒的樣本。
與往年相比, 如今不少大學畢業新生們在充滿求職焦慮的同時, 開始大膽地選擇創業。 “大學生自主創業”逐漸成為高頻詞, 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進行鼓勵。
與此同時, 各類大學生創業大賽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舉辦, 各類創業項目現場推廣、政府扶持創業政策宣傳、創業貸款發放也相繼開展, “創業元素”為高校畢業生帶來了新機遇, 眾多莘莘學子開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但由于資金匱乏、缺少社會經驗和企業運作及管理經驗等制約, 使大學畢業生創業之路充滿了荊棘與坎坷。
針對西安地區大學生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 有47.46%的西安高校畢業生考慮過自主創業。 但另據不完全統計, 創業企業的失敗率高達70%以上, 而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只有2%-3%, 遠低于一般企業的創業成功率。 “我們的眼光充滿了好奇, 我們的血液里流淌著激情, 我們的錢夾卻空前的瘦小。 ”這是不少大學畢業生的自我寫照。
張濤:互聯網里尋找奇跡
張濤的公司與何貴龍的公司相鄰, 是入駐高新區大學生創業基地的八家企業之一。
張濤是西安一民辦院校07屆畢業生, 他名下的陜西巨匯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3月, 注冊資金100萬元。
張濤來自武功縣農村, 在新疆經營藥店的父母對他的創業給予了很大的支持。 他的公司如今已投進去20多萬元, 但還沒有開始盈利。
張濤在大一時, 就跟朋友成立了一家烘焙公司, 代理上海一家公司的產品。 后來還代理銷售電話卡、批發服裝等, 也賺了一些錢。
畢業后, 他曾去中國人民大學繼續上本科, 在那里, 他發現中關村是一塊熱土, 開始有意識接觸IT行業。 他開始認為, 互聯網應該是他創業之門。
公司成立之初, 他將業務定位在網站設計、醫療軟件技術外包代理等方面。 最多時, 他的公司有30名員工, 每月的銷售額達6萬元。 但這類公司太多, 競爭太激烈, 轟轟烈烈幾個月之后, 這個業務被迫停掉。
如今, 張濤將目光轉向了B2C購物商城, 在他前幾天完成的《電子商務計劃書》中, 他將公司的目標定位在電子商務, 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綜合類電子網上購物集群。
張濤的設想是, 將男性服裝類產品搬上網絡, 先從領帶做起, “因為領帶比較簡單, 技術含量也不是很高”。 他具體的實施方案是:以知名品牌的領帶為主, 加入別人代為加工的自主品牌, 每條領帶的成本控制在40元, 而目前此類質量的知名品牌領帶市場價格是300元。 按照張濤的“保守預計”, 大約半年可以實現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上。
或許, 他忽視了一個問題:如今街頭已鮮見領帶, 而系領帶的又有多少會買廉價貨?
張濤之所以對B2C充滿希望, 是基于“‘PPG’2008年實現銷售額158億、‘麥包包’網站每年也都能銷售一個億, 他們就是我們的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他舉例說, 去年, 他就開始嘗試, 在淘寶網開了個網店, 從三府灣找了幾個品牌的包包試著賣, 一個月下來也有400元的利潤。
然而, 淘寶網畢竟已經聚集了大量的人氣, 就相當于現實中一個大超市, 大超市里的小柜臺可能會比小巷內的大商店人氣更旺。 但張濤不這樣認為, “之所以這樣設想, 是因為我們有經驗, 公司之前的業務之一就是幫別人做網站推廣, 現在為自己做的時候會更有優勢的”。
張濤說, 他也做好了失敗的準備, “創業失敗也是創業者必然要遇到的, 創業者必須有抗壓能力, 否則就無法走向成功”。
郗亞民:尚未清晰的樣本
郗亞民在他的博客簽名里寫道:都是在生活, 然而每個人都不一樣。
春節剛過, 郗亞民把公司搬入西安市南郊的一幢商住樓。 辦公室里窗明幾凈, 最里間的門上寫著“總經理室”, 寬大的大班臺后照例是一張老板椅。 墻上掛著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 他名下的“陜西中泰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注冊資金是300萬元。
郗亞民坦言, 去年注冊公司驗資時, 開煤礦的表哥將300萬元資金在他的賬戶上“轉”了一圈。 按說這樣的工程設計公司注冊資金最低限額是3萬元, 但他認為, 公司的長遠目標是要具備相當的規模, 才能夠獲得招標投標的資質。
郗亞民生于1981年, 來自銅川山區農村, 父親早已去世, 母親獨自一個人拉扯4個孩子。 家中曾經的窘迫和被人瞧不起, 在他心中留下很深的烙印。 好在他一直刻苦學習, 中學基本是在開水泡饃就咸菜中度過, 最終成為家里第一個大學生。
他說, 忘不了2001年9月7日去學校報到, 那是他第一次出遠門, 第一次坐火車, 第一次懷揣著那么多現金。
上了大學, 他一心想著賺錢。 除了學習, 他把更多的精力都花在和同學琢磨如何掙錢上。 當然, 他也憑著自己的聰明和勤快賺了一些生活費。
2003年初, 他和十幾個同學湊了2000多元錢在學校附近開了個小酒吧, 很快, “非典”打碎了他們的發財夢。
畢業前, 老師幫他聯系到西安的一家設計院實習。 他積極要求參與出外測量作業, 這樣吃住就不用發愁了。
2005年7月, 郗亞民大學畢業, 回到了西安的公司工作。 公司告訴他, 需要繼續試用3個月, 月工資仍舊是600元。
就在這時, 他哥哥在銅川也創辦了一家小的路橋設計公司, 他便向公司提出辭職, 回到銅川幫助哥哥。
2007年8月, 他告訴哥哥想自己創業, 他的理由是:一方面覺得自己年輕, “不想在哥哥這棵樹下乘涼”;另一方面, 他想到省城發展, 那樣自己的事業才會有大的起色。
最終, 他冒著“忘恩負義”的罵名離開了哥哥。 但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 他無法離開銅川。 就在這時, 機會來了, 一個朋友給他介紹了延安的一個項目, 問他能否在20天拿下來。 最后, 他決定拿下這個項目。 接下來的日子里, 他忙著找人、找資金和找辦公場所。 東拼西湊借了2萬元, 最后15天完成了這個設計項目, 并順利通過評審。 按照賬面上計算, 這個項目有1萬元的利潤, 可結算期是在一年后, 無形中他就背負了2萬元的債務。
之后, 便是屢次出師不利。 他開始問自己:創業路上, 你還能堅持多久?
在不如意的日子里, 他在網絡日志里寫道:真的想放棄, 找個好一點的工作就算了!但是我不甘心, 我也不想那么做, 因為我選擇了這條路, 我就選擇了這種生活,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就在這里奮斗!
但他始終放不下創業夢。 去年4月, 他再次籌集了2萬元來到西安, 注冊了這家公司。 他給公司的初期定位是“拾遺補闕”, 就是做大設計院看不上的“小”設計, 從賺小錢開始。 每天, 他都很辛苦地四處找業務, 經常只吃一頓飯。
功夫不負有心人, 就這樣, 他漸漸建立起一些人脈, 承接了部分設計院的畫圖、出圖等技術輔助工作。 他說, 到去年年底, 他的公司也有近30萬元的營業額, 但其中有十多萬還沒有結算。 多虧政府出臺優惠政策, 他爭取到由政府擔保的3萬元免息小額貸款, 為他解了圍。
一時間, 他對未來似乎充滿著希望。
然而, 實際情況并非他說的那么樂觀。 在他3個月前的一篇網絡日志里寫道:這樣的生活方式沒有人理解, 因為在我的眼里, 第一沒有資金, 第二沒有關系, 況且是在設計上創業, 必然死路一條!
他朋友的跟帖說:其實你的境況我能感覺到……因為你讓人看不到希望!你的思想是把事情美好化了……所以只能去交學費。
郗亞民的答復很簡單:一句話, 為了明天奮斗!一切不要太樂觀, 但是也不能悲觀。
不管怎么說, 郗亞民從一年前的身無分文, 到如今每月至少能承擔2萬元的各類開銷, 已經是個不容易的開端了。
何貴龍:正在庇護中孵化
與郗亞民相比, 何貴龍的創業之路走得似乎稍微輕松一些。
何貴龍的公司不但入駐西安市高新區大學生創業基地, 享受零房租和辦公設備, 還有一對一的創業導師幫助解決創業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3月17日下午1時許, 何貴龍作為大學生創業成功代表, 到西安市政府參加人力資源與勞動保障部督察組召集的座談會。 他的名片上印著“西安市火動堂廣告公司總經理”的頭銜。 只不過他的企業注冊資金小了點, 只有3萬元。
2007年7月, 何貴龍畢業于西安工程大學英語大專班, 在校期間, 他一直擔任社團負責人。 他逐漸發現, 學校里蘊藏著許多商機。 臨畢業前半年, 在老師的支持下, 他籌集到2.6萬元, 注冊了“西安火動堂廣告有限公司”。
為了避免自己“回頭”, 他一次就交了一年的房租。 等拿到營業執照時, 他身上就只剩下16元錢。
除了創業夢之外, 大學尚未畢業便成立公司, 何貴龍還有另一個目的, 拿到公司營業執照后, 他立即刻了一枚公章。 有了這枚公章, 他和自己簽訂了勞動合同, 給自己辦理了“三金”等。 很快, 也辦理了在西安落戶的戶籍手續。
何貴龍對于公司的業務定位是準確的, 第一單業務就是承接一家產品在校園的推廣, 完成后有近2000元的利潤, 這對于他來說無疑是最大的鼓勵。
然而好景不長, 接下來的暑假成為公司兩個月的業務空白。 但何貴龍沒有灰心, 他設想著開學后在各校園鋪設銷售網點, 為新生提供各類生活用品。 其間, 公司幾名員工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批發市場詢價、討價和還價。
但是, 臨到開學時他又傻了眼, 不僅新生隨身攜帶了幾乎所有必需用品, 而且校園內外的大小商店都在低價拋售。 何貴龍感覺遇到創業的第一個低谷。
去年年初, 由于公司業務過于單一, 加上寒假沒有業務, 最后無錢交納房租, 何貴龍不得不選擇歇業。
經過兩個月的反省, 他把公司的主業定位在為各大學無償制作《體育手冊》, 然后將該手冊作為廣告載體向客戶招商。 公司終于恢復了營業, 但這時已經沒有房子, 沒有雇員, 也沒有錢了。 但這些內情不能讓客戶感覺到, 他每天四處跑業務, 一個半月挨個拜訪了西安市各大學相關負責人, 最終與19所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
這筆業務完成之后, 卻幾乎沒有利潤, 甚至都不足以支付印刷廠的費用。
好在命運為他安排了新的轉機, 在他的爭取下, 2008年5月8日, 他搬進了高新區創業基地, 成為第一家進入這里的大學生創業企業。
2008年10月, 何貴龍獲得了由西安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就業服務中心發放的小額擔保貸款5萬元, 解決了流動資金不足的大問題。
“未來很美好 現實很殘酷”
“勵志照亮人生,創業改變命運”, 這是中央電視臺《贏在中國》節目的口號, 幾乎所有大學生創業者都被這檔節目所吸引。 對于熱血澎湃的大學生來講, 這已超越出電視節目的范疇, 它更像是一面旗幟, 是展示激情和夢想的舞臺。 與此同時, 創業成功者高調亮相, 失敗者悄然退場, 莘莘學子的眼前全是太多太多的創業奇跡。
但現實中去創造財富, 遠非只需大聲說出理想那么簡單, 也并不是人人都有機會有能力去創造神話, 一腔熱血未必就能換來財富與經驗。 資金的匱乏, 管理經驗的缺少, 市場調研的不全面, 注定絕大多數創業者走向失敗。
“未來很美好, 現實很殘酷。 ”這是錢俊東對自己創業經歷的總結。 錢俊東自2004年大學畢業后, 就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因為創業成功, 他儼然已成為西安本土創業者的模板。 去年, 他名下的4家公司營業總額超過了3000萬元。
3月17日, 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督察組在西安召集的座談會上, 錢俊東在發言中建議, 大學生在畢業最初的4年內不要盲目創業, 可以選擇創業前就業, 就是有目的地選擇就業, 為將來創業積累經驗。
學生創業的困境從反面凸現了當下教育的不足。 西北工業大學的崔義中教授是國內最早的創業學專家之一, 他介紹說, 國內大學創業教育起源于2002 年, 目前只在全國9個院校試點, 其中有西北工業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 目前課程進行得并不盡如人意。 而美國在1999年, 大約有1100所學院和大學開設了這一領域的課程。 過去的25年中, 創業學成為美國商學院和工程學院中發展最快的學科領域, 甚至在美國的高中, 模擬股票交易也成為選修課之一。
政府顯然已經意識到創業引導與培訓的重要性。 據西安市全民創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焦維發介紹, 3月31日, 西安市將啟動“萬名大學生創業培訓計劃”, 首期學員約200人, 符合條件的創業學生均可享受到“零費用”培訓, 通過考試的還能獲得最高50萬元的創業貸款, 創業基金總額達5000萬元。
希望創業的大學生們頻頻呼吁政策優惠, 認為國家應該有直接針對大學生的風險投資機制, 通過設立風險基金等優惠政策, 刺激高校創業。 但在市場規則面前, 創業者統統都是普通的法人, 并不會因為大學生的身份而改變。 過于強調政策優惠而不加強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 其結果可能會讓創業者賠得更多。
焦維發表示, 黨和政府在為大學生創業盡心用力, 家長也應該負起責任, 不能因為一個郎朗在演奏鋼琴, 千萬個家庭都想讓孩子成為鋼琴家。 一定要教育監督孩子, 從自身的專長和實際出發, 既不能擔心失敗, 也不要盲目沖動。
網站建設是一個廣義的術語,涵蓋了許多不同的技能和學科中所使用的生產和維護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