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OO以后,及其極限(2)
發表時間:2023-08-21 來源:明輝站整理相關軟件相關文章人氣:
[摘要]3 維特跟斯坦(Wittgenstein)與OO 維特跟斯坦是本世紀乃至人類哲學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他生前只于1922年出版了一本著作——《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
3 維特跟斯坦(Wittgenstein)與OO
維特跟斯坦是本世紀乃至人類哲學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他生前只于1922年出版了一本著作——《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在該書中,他闡述了一種世界觀,或者說一種認識世界的觀點,這種觀點,在六七十年后的今天,終于由一種哲學思想沉淀到技術的層面上來,成為計算機業界的寵兒,這就是“OO”,Object-Oriented,面向對象,或物件導向(港臺用語)。
讓我們先扯得遠點兒,(可能扯得確實遠了點),先談談這個人,再談他 《邏輯哲學論》一書
中的 OO 思想。
對西方哲學感興趣的朋友都知道,在西方哲學史上發生過兩次深刻的轉向。 一次是由“本體論”向“認識論”的轉向;另一次是由“認識論”到“方法論”的轉向。
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西方哲學,被稱為“本體論”的時代,那時哲學家們最關心的是世界的本源問題,即世界是由什么組成的?世界的本質是什么?等等這些探究世界根本的問題。 從泰勒斯的“萬物皆水”到“四元素”說,“原子論”,再到伯拉圖的“絕對理念”,都對這一問題提出了各自的見解。
基督教借助信仰的影響力量(猶太教傳統)和世俗的政治專制力量(羅馬傳統),以上帝這一概念對此問題作出終結性回答,持異議者將有生命危險,布魯諾即因此被燒死。當然,基督教也出了幾個杰出的哲學家,他們繼承了希臘的理性傳統,混合了圣經的思想,構造了宏偉的基督教哲學體系。 他們的代表人物是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拿。 阿奎拿曾提出了證明上帝存在的五種方法(希臘理性傳統) 。
中世紀之后,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人們開始從上帝的陰影下走出,發現了自身的作用,即人的價值。 以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為標志,哲學開始了由“本體論”向“認識論”的轉變;這一時期哲學關心的是人的認識的問題,具體的流派以各自側重的不同常分為“唯理論”和“經驗論”,前者注重理論演繹,以笛卡爾等人為代表;后者則注重感覺和經驗,代表人物是洛克,培根等。
科學其實就是融合了“唯理論”和“經驗論”的長處而發展壯大的。 既強調試驗和觀察,運用歸納法,也重視利用數學和邏輯從歸納的結果出發,構造理論框架,演繹出新的科學定理。
到了康德以后,尤其是本世紀初,哲學的核心問題開始由“認識論”轉向“方法論”,哲學關心的核心問題是認識如何實現的問題。這一時期,哲學家們開始認識到語言對于人的認識的特殊地位,他們紛紛從研究語言出發來研究哲學。 其中甚至有些人極端的認為以前的所有哲學問題不過是語言的問題而已。
哲學的這次轉向有時也被稱為是“語言的轉向” ,新的哲學觀點被冠以“語言哲學”或“分析哲學”的名稱。
“語言哲學” 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或者說可以被進一步分為兩個學派:“邏輯分析派”和“日常語言派”。維特跟斯坦的引人矚目之處在于:他在前期持邏輯分析的觀點,后期則持日常語言的觀點。
總結一下上面論述的要點,現在我們知道:
西方哲學的發展,經歷了兩次變革,一次是認識論轉向;一次是語言轉向;第一次轉向使哲學的基礎從本體論和形而上學變為認識論,從研究超驗的存在物轉到研究認識的主體和主客體關系;第二次轉向把對主客體的關系的研究變成了對主體間的交流和傳達問題的研究。把對主體的研究從觀念和思想的領域轉到了語言的領域(語句及其意義);這兩次轉向的代表人物分別是笛卡爾和維特跟斯坦。
下面是維特跟斯坦(Wittgenstein)的小傳。
維特跟斯坦1889年生于維也納。 青年時期的教育首先使他成為一名航空專業工科研究生,1908-1911,曼徹斯特。23歲時他到著名的劍橋大學學習哲學,成為羅素的學生。據說維特跟斯坦當時正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感到迷茫,工科還是哲學?一天晚上他帶著自己的一些手稿(雜感之類的東西)來找羅素,要羅素讀一下,然后判斷自己是否是學哲學的料,如果不行的話,就準備卷鋪蓋走人。 羅素拿起他的手稿,只看了頭一句話,就堅決地對他說,你不學哲學太可惜了之類的話。 維特跟斯坦這才堅定了投身哲學的決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維特跟斯坦參加奧地利軍隊,后來被俘。 正是在這段時間里,他完成了自己的成名作,《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該書于1922年以英文出版,是他生前出版的唯一的一本著作。
在這本書中,維特跟斯坦闡述了自己的"邏輯原子論"的哲學觀點,成為該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他著名的“邏輯原子主義者”包括羅素,懷海特,弗雷格等。該書的出版開創了哲學研究的新方向。
完成這本書后,維特跟斯坦認為自己已經解決了所有的哲學問題,于是他就真的放棄了哲學,先是作了一個花匠,后來作了一名小學教師。 需要說明的是,他家很富有,但他主動放棄了對巨額遺產的繼承權,自愿過一種樸素簡單的生活。
大約10年的時間,維特跟斯坦脫離了哲學界。 但后來,他對自己在《邏輯哲學論》中表述的哲學的可靠性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于是,在1929年他重新返回劍橋,成為三一學院的老師。1939 年他得到了教授的職稱。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卻以一名醫生的身份為軍隊服務。1947年維特跟斯坦從劍橋退休,定居于愛爾蘭。這一時期他對哲學的思考形成了他后期的哲學思想。1949年他去了趟美國,當年回來時不幸身患癌癥,1951年在牛津與世長辭。
死后,他后期的思考被整理出版,《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關于確定性》(On Certainty) 等等,開創了語言哲學研究的另一個新的方向。
以上我羅里羅唆,主要是介紹了維特跟斯坦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及其頗具傳奇色彩的一生。興之所至,請大家見諒。
下面我們進入主題,談一談《邏輯哲學論》 及其中表述的OO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