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款PCI-E/M.2 SSD體驗:目前SSD最迅速度?
發表時間:2023-07-27 來源:明輝站整理相關軟件相關文章人氣:
[摘要]優酷是由古永鏘在2006年6月21日創立 。2006年06月21日正式上線。優酷現為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群下的視頻平臺。目前,優酷、土豆兩大視頻平臺覆蓋5.8億多屏終端、日播放量11.8億...
優酷是由古永鏘在2006年6月21日創立 。2006年06月21日正式上線。優酷現為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群下的視頻平臺。目前,優酷、土豆兩大視頻平臺覆蓋5.8億多屏終端、日播放量11.8億,支持PC、電視、移動三大終端,兼具版權、合制、自制、自頻道、直播、VR等多種內容形態。業務覆蓋會員、游戲、支付、智能硬件和藝人經紀,從內容生產、宣發、營銷、衍生商業到粉絲經濟,貫通文化娛樂全鏈路。
猶記得當年Windows 7 體驗指數中,那深入民心的5.9分磁盤分數,在其余四項的7.9分面前,似乎在告訴我們機械硬盤注定被時代淘汰。勢如破竹的固態硬盤,打破了溫徹斯特結構的機械硬盤多年來在電腦硬件領域的統治。數倍于機械硬盤的固態硬盤傳輸性能,讓我們重新學習了什么叫木桶效應。經歷多年來的發展,硬盤存儲市場,固態硬盤已成主導。
性能與容量齊飛,固態硬盤以讓人瞠目結舌的速度發展著,無疑是電腦硬件的一個增長極。速度與激情,我們渴望性能的最大化,即使我們無法在身邊的硬件之中得到頂尖的性能體驗,但我們也能從各大尖端產品的評測之中得到滿足。
SATA SSD發展遇困境:

如果在幾年前的最強消費級磁盤性能評測之中,那么肯定有SATA SSD的身影。可惜,時過境遷,SATA的潛力已經被開發殆盡,已經成為了眾所周知的瓶頸。
這是因為,SATA接口利用的是主板芯片組的DMI總線,目前最新的SATA III的帶寬為6Gbps,換算理論最高速度為768MB/s,但由于物理與電氣等種種原因,實際傳輸速度最高不過600MB/s。這速度對于機械硬盤、SATA II固態硬盤的胃口已經綽綽有余,但是當芯片的速度追過了接口的速度,那就注定被歷史遺棄了。
技術躍進 NVMe規范、PCI-E通道促使SSD性能爆發

既然SATA接口的先天不足導致了如此的瓶頸,破而后立,就需要一個更高更快更強的標準取代SATA。目前PCI-E通道下的NVMe規范將會是接下來存儲產品的發展趨勢。
比起AHCI,NVMe可以大幅度降低控制器和軟件接口部分的延遲;NVMe的隊列數量也從AHCI的1,提高了64000,大幅提高了SSD的IOPS(每秒讀寫次數)性能;同時加入了自動功耗狀態切換和動態能耗管理功能。
其中大家關注的性能方面,NVMe規范采用了四通道PCI-E,理論接口速度高達32Gbps!相比SATA III的6Gbps高了五倍多。瓶頸,還給了NAND、主控與緩存部分。
PCI-E/M.2 SSD來襲兇猛:

NVMe規范,在PCI-E/M.2 SSD之中得到了實踐。M.2接口是Intel主推的一種替代mSATA的新接口規范。相比于SATA接口,M.2接口在傳輸帶寬、容量、輕薄特性等方面擁有更多的優勢。
早在Intel 9系主板上就配有M.2接口,到現在100系列主板,幾乎成為了標配。M.2接口也細分為兩種:Socket2和Socket3。前者走SATA通道兼容PCIe ×2,最大理論讀寫速度分別達到700MB/s、500MB/s;而后者專為高性能存儲設計,支持PCIe ×4,理論接口速度高達32Gb/s,超五倍于SATA接口。
至于PCI-E SSD,部分是M.2 SSD轉接到帶M.2接口的PCI-E轉接卡中,部分是原生支持NVMe接口標準的PCI-E 3.0 x4通道接口。本質上,PCI-E/M.2 SSD的屬于NVMe類型(SATA的為AHCI)。未來,是屬于NVMe的SSD。那么,未來到底有多期待?今天,我們就從NVMe規范的5款400-512GB參評PCI-E/M.2 SSD的橫評找到答案!
5款橫評產品主要核心參數及價格:

橫評的5款SSD作為目前高端NVMe規范的產品,容量達到了400-512GB。主控也各不相同,這也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不同品牌主控的實力。其中四款為PCI-E SSD,價格達到了2K以上,相信這類頂級的SSD會滿足我們的觀看欲。至于剩下的一款為M.2接口,也需要1K6元的價格。不菲的價格帶來怎樣的跑分分數的視覺震撼?馬上關注下面的測試成績!

性能大比拼:誰是速度王者?
CrystalDiskMark軟件性能測試:

測試小結:通過CDM測試可看出,本次參與橫評的5款PCI-E/M.2 400-512GB SSD,在持續讀取速度都破2300MB/s,其中影馳 鎧甲戰將 512GB達到了2798MB/s,十分兩眼。在持續寫入速度上,饑餓鯊RD 400 512GB的表現最好,達到了1638MB/s。每秒超過2GB的讀取速度以及超過1GB的寫入速度,讓普通不過600MB/s的SATA III SSD相形見絀。

測試小結:5款SSD在CMD的4K隨機讀寫性能測試中,讀取性能差距并不是特別明顯,不過寫入速度的差別就比較大了,其中Intel 750 PCI-E的表現最好,達到了326MB/s,是SATA III SSD的三倍多。
AS SSD Benchmark軟件測試


測試小結:通過AS SSD Benchmark測試,我們看到Intel 750 PCI-E可謂一枝獨秀。其中4K讀取速度達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1417MB/s,886MB/s的寫入速度,甚至比一些其他競爭產品的讀取速度還要高,相當彪悍。其他四款SSD的表現不分上下,自成一檔。
IOPS (Input/Output Operations Per Second),即每秒進行讀寫(I/O)操作的次數,IOPS值的高低直接影響SSD實際性能表現。從上述測試數據看出,Intel 750 PCI-E依然無人能敵,362767的讀取IOPS相信在短時間內無人能破。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軟件測試

測試小結:在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測試,5款SSD的讀取速度都去到10000分的水平,比起SATA III SSD快了一倍。不過有意思的是,Intel 750 PCI-E的跑分并非最高,反而是饑餓鯊的SSD。
PCMark 7性能測試

測試小結:PCmark 7測試能夠模擬日常軟件的使用,能夠充分考驗SSD的實際性能,通常我們將5400分作為衡量旗艦SSD的標準。這5款SSD產品在PCmark 7測試中輕易突破這條線,同時最高的饑餓鯊達到了6038分,勇奪第一。不過,這里的PCI-E/M.2 SSD的分數并沒有和SATA III的SSD拉開太遠,畢竟是用分數來評判性能,權重方面可能未照顧到現在的新版SSD。
PCMark 8性能測試:

測試小結:PCMark 8測試,分數十分平均,估計這款測試軟件設置了上限值,并非線性增加。所以,大家參考下就好。
是不是看上述密密麻麻的測試成績有些眼花繚亂呢?為了更加直觀的了解本次參測的5款產品性能差距,我們以Intel 750 PCI-E 400GB為標準,將前面的所有成績作對比,取其平均值得到下圖:

Intel 750 PCI-E 400GB的表現最好,在直接性能表現的測試之中,Intel 750 PCI-E 400GB超高的傳輸速度以及IOPS讓人刷新三觀,冠絕全場。毫無疑問,目前綜合性能最強的SSD屬于Intel 750 PCI-E 400GB。至于第二名為饑餓鯊RD400 512GB,與其他SSD的性能不相伯仲。總體來看,目前頂尖的PCI-E/M.2 SSD綜合性能為最強SATA III SSD性能的兩倍。
價格上:
目前頂尖的PCI-E/M.2 SSD的價格都十分“任性”,最高達到了2749元。不過性能最好的Intel 750 PCI-E 400GB卻只有2000元出頭,估計是容量的原因吧。最便宜的為影馳的鎧甲戰將 512GB,并且性能位于中游,性價比不錯。
售后服務方面:
這幾款產品提供了三到五年的質保。其中影馳提供了“3年包換”服務、索泰SONIX PCI-E 480G同樣提供三年包換服務,而Intel 750 PCI-E 400GB、饑餓鯊RD400 512GB、浦科特 M8Pe 512GB均提供了五年保固服務,各有千秋。
選購建議:
追求極速的用戶NVMe的“親父親”Intel 750 PCI-E 400GB自然是你性能狂飆的不二之選,價格也比較給力,不過只有400GB容量。如果要追求性價比,那么影馳 鎧甲戰將 512GB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呢,參與測試的SSD都是桀傲不馴的野馬,如果真的有選擇困難癥,不如選擇自己的信仰吧!
優酷的內容體系由劇集、綜藝、電影、動漫四大頭部內容矩陣和資訊、紀實、文化財經、時尚生活、音樂、體育、游戲、自頻道八大垂直內容群構成,擁有國內最大內容庫。
物理裝置按系統結構的要求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為計算機軟件運行提供物質基礎。